八十年前,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了,四十五前,民建吉林省委会诞生了,从此,中国民主建国会和民建吉林省委开启了红旗漫卷、号角长鸣和薪火相传的征程。回顾民建风云激荡的发展史,白山黑水间诉说着难忘的民建故事……
白山黑水间,光辉的民建初创岁月。
1946年的春天,年轻的成盛三站在洮南胜业商行的柜台前,颤抖的接过政府退回的70万元东北币,这位后来成为民建吉林省委会主委的山东大汉,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温度,正是这温度,让他在解放战争中冒险穿越封锁线采购军需,用2000双军鞋铺就了与党同行的初心之路。
1951年,成盛三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,从1956年起,历任吉林省民建工作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,民建吉林省委第二、三届主任委员的成盛三,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民建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他组建军属棉毯厂、仁和棉毯厂,安置志愿军后方家属和伤残官兵,响应“捐献飞机运动”积极捐款。在长春工作期间,他筹措资金,先后帮助全省42个市县的民建、工商联组织办起130个企业,安置待业青年1500人,实现利税4020万元。1980年,富了不忘家乡的他,捐资200万元修建洮南市第十中学主教学楼,至今,每年都会有许多优秀学子从这座教学楼走出,为祖国建设贡献着青春和力量。
白山黑水间,不变的民建信念传承。
八十年的风雨同行,变的是岁月,不变的是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,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。从重庆白象街的初创,到如今遍布全国的组织,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改造,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从老一辈的“听、跟、走”到新一代的“四新”“三好”,民建人接力传承着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赤诚。
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,活跃着民建人的身影。有国企改革中勇挑重担的工程师,有为民营经济发展奔走呼吁的律师,有为抗疫一线捐赠物资的企业家,他们岗位不同,却共同传承着一个信念,那就是永远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,为国家富强,人民幸福竭智尽力。通化市西腰沟村曾是民建吉林省委会精准帮扶的联系点,民建吉林省委联合会员企业——京东长白山馆,自愿与村集体共享品牌,将柳河县柳南乡西腰沟村椴树原蜜成功打造为京东商城自营品牌,并投入大量宣传费,在全国脱贫网站售卖,为西腰沟蜂蜜销售打开了广阔市场渠道,2019年民建吉林省委会精准扶贫的5户贫困户,依靠“贫困户+会员企业”模式全部脱贫。
白山黑水间,不息的民建薪火相传。
民建吉林省委的四十五年,是筚路蓝缕的创业史,是矢志不渝的奋斗史,更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,在这历史的长卷上,镌刻着一代代民建奋斗者的足迹。我和外祖父有幸成为这样的奋斗者,能够和所有民建人一样,跨越时光将民建事业薪火相传。
我的外祖父名叫马云龙,1924年生于洮南的贫农家庭。1983年1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洮安县支部委员会成立,外祖父成为第一届委员。在我儿时的记忆里,外祖父家书架上最多的书就是关于民建的书,那时我知道了民主建国会。外祖父16岁停学,进铁工厂学徒三年,学成后留厂工作。1946年外祖父和几名师兄弟在洮南成立一个“小修部”,赚钱后增添车床,钻床、电焊机等设备,小修部由小到大后更名为广沅铁工厂。1956年2月外祖父自愿申报公私合营,把心掏出来跟着共产党走,当时股金2000银元,合营后工厂名为洮南市农机二厂,厂领导根据其特长安排他担任生产主任。外祖父车床技术高超,是远近闻名的匠人,他培养一批批徒弟,把洮南农业机械事业发展推向新台阶。外祖父发挥技术专长,结合工作实际,积极建言献策,履行民建会员职责,为洮南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外祖父的七个子女生活都很拮据,他从来都没有提出将股金收回,2006年外祖父去世,当时股金折算人民币20余万元,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。
外祖父坚定忠诚的民建情怀感染着慢慢长大的我。35岁那年,我成为一名光荣的民建会员,有了组织有了家,在民建温暖的大家庭中成长。如果中国共产党是月亮,各民主党派就是星星,永远围绕着月亮,交相辉映,一起照亮夜空,我有幸成为其中一颗星,无名且渺小,但我有着深深的满足,努力发出自己的光。十五年来,在林业战线工作的我,发挥业务专长,积极参加民建的活动,参与撰写社情民意多次被评为优秀,并被省级和国家级采用,此外,在本职工作上不断建功立业,获得省和国家多次嘉奖,为民建组织争光添彩。
我想把忠爱的民建组织比喻成树,一棵挺拔的松树,历经风霜雪雨,刻下岁月的痕迹,却始终不变向上的姿态。松树不断生长,就像民建事业的薪火相传。
江水奔流不息,信念代代相传,在这片黑土地上,民建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——用实干诠释忠诚,用奉献传递信念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与中国共产党携手,永远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、好帮手和坚定的同行者,这,就是融入我们血脉的担当!
(作者系民建省直会员)